1952年10月,全国高校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,由复旦大学原数理系物理组,与其他高校调入的师生、设备,成立物理系。系址从原数理系600号楼(子彬院)迁至200号楼(简公堂),同时,以400号楼(相辉堂)第一层为普通物理和中级物理实验室以及实验仪器储藏室。这样的分散式不利于教学科研的发展需要,学校决定建造新的独立的物理大楼。新建筑选校园中心区域。1959年11月,物理楼破土动工,由同济大学附设土建设计院(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前身)设计。[1]1960年年底,物理楼竣工,物理系所有机构、教研组和实验室全部迁入,结束了分散在200号楼(简公堂)、300号楼、400号楼等多处的状况。
物理楼原拟建八层高,建筑材料底层用大理石。后教育部认为太高大,削去了三层建造费用,调拨给西部某高校。(王零晚年回忆所提到)故改为高五层,以红色为主调。建筑结构一体两翼,气势宏伟。宛如一位儒雅的老者端坐于邯郸校区中心,正对学校大门,笑迎八方来客,目送莘莘学子。
在1984年复旦大学科学楼竣工前,物理楼汇聚了物理系大大小小多个实验室,许多往事也耐人寻味。据复旦大学物理系
1997年5月,由香港恒隆集团董事、我校校友陈曾焘[3]、许启明夫妇捐资的物理楼装修改建工程竣工。次年5月23日,举行竣工仪式,为纪念陈、许二先生的慷慨捐资,大楼被命名为“恒隆物理楼”。
这座1980年代以前复旦的地标建筑,如今正焕发着新的青春活力。送旧迎新,守护着复旦的学术之魂。
摘自《桃李灿灿 黉宫悠悠:复旦上医老校舍寻踪》